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 » 正文

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格万词霸屏推广公司     发布日期:2020-12-04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262
核心提示: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山东省青岛市的即墨是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古城之一。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前356~前320在位)召即墨大夫,称赞在他治下即墨 “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封之万家。此时的即墨在今平度东南的康王城(又名大朱毛)。现在的即墨置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属东莱郡(治所在掖县,今莱州市);自元至清,或属胶州、或属青州、莱州。即墨自1978年改属青岛市,1989年撤县建

孝友传家,诗书继世

——《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山东省青岛市的即墨是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古城之一。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前356~前320在位)召即墨大夫,称赞在他治下即墨 “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封之万家。此时的即墨在今平度东南的康王城(又名大朱毛)。现在的即墨置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属东莱郡(治所在掖县,今莱州市);自元至清,或属胶州、或属青州、莱州。即墨自1978年改属青岛市,1989年撤县建市,直至2017年改为青岛市即墨区。


即墨城北二十五里的林哥庄(现称林戈庄),曾称城北垣,是即墨杨氏发源和繁衍的故里,有小河穿流村的东西,南北两侧分别为南林村、北林村。村北五里许,是以灵秀清幽著称的灵山。

 

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研究员杨曾文


笔者是青岛即墨人,属于即墨杨氏第二十一世的后人,生于即墨城,在青岛上过初小,在林哥庄读完高小,然后到北京上中学大学、就业,直到现在进入耄耋之年。虽在老家居住时间不长,然而多年来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总是这祖辈父辈的祖居、生我长我的老家即墨、林哥庄,提醒自己永远不能忘本,不能忘记是青岛即墨人,是杨氏的后代。


先父杨乃镠,生前曾多次告诉我即墨杨氏家族的一些至今难以忘怀的故事,说在林哥庄有杨氏家祠务本堂,门前两侧的楹联写的是“来秀水仕胶水卜居墨水,倚灵山面劳山仰止泰山”。这副楹联,概括而贴切生动地讲述了即墨杨氏始祖的迁徙缘由和杨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地理环境。


秀水,在宋代属于两浙路嘉兴府(现为浙江省嘉兴市),至明朝宣徳四年(1429)方析此地置秀水县,属于嘉兴府所辖的七县之一。林哥庄务本堂的楹联自应撰于明代,所以用当时的地名是很自然的。胶水,即胶水县,隋代所置,属东莱郡,明代省入平度州,治所在今平度。


楹联是说,即墨杨氏始祖从浙江嘉兴秀水来到胶水县作官,迁徙即墨定居,其地背倚灵山,面对崂山,仰止东岳泰山。


即墨杨氏尊始祖为胶水公,历代编印的《即墨杨氏祖谱》皆记载:“始祖,浙江秀水人,宋神宗时为胶水教授。胶水,今平度州也。遭乱未南归,因卜居即墨灵山之阳,子孙忘失名讳,称胶水公。嗣是,谱宗散逸,世系莫考。”北宋神宗(1067年至1085年在位)重视儒学,在京师至各州县皆置学。州置教授二员,掌课试,在提督学事司之下。引文的“遭乱未南归”,当指宋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至1126年)金分兵南下攻宋,直至攻陷东京汴梁,北宋灭亡。由此可以推测,即墨杨氏始祖到胶水任教授的时间当在神宗朝后期,正值青壮年,经历了哲宗、徽宗和钦宗三朝,在年过古稀之时因遭遇金大举攻宋的战乱,未能携家属南归,便择居于即墨林哥庄。后人经历几代之后不仅忘记始祖名字,甚至连记述他后嗣子孙的资料也散失无存。即墨杨氏五世、官至明直隶武邑知县的杨泽,确定以元代官至“管勅经历”的杨官为高祖(一世),而至六世、官至太原通判的杨良臣以绘像赞纪的方式确定以胶水公为始祖。


高祖的官衔是“管勅经历”。“经历”是元代从朝廷到地方各级衙门常见的掌管案牍、管辖吏员、协助长官处理政务的官职,自从七品至从五品不等,其下尚有都事、知事、提控案牍、照磨等职。至于“管勅”,史书无征。十二世杨玠在《杨氏家乘·一世祖传》中据《元史·百官志》推测:“惟蒙古翰林院有掌译写文字、颁降玺书语意。一世祖或隶此院,然不可考矣。”现在看来对“管勅”还是以阙疑为宜,说一世祖官居经历即可。后世尊一世祖杨官为经历公。


即墨杨氏以林哥庄为祖居,从二世起逐渐分为以林哥庄为中心的北支、以即墨城为中心的南支,在后来繁衍扩散过程中形成分居南北各地30多个族群。据即墨市史志办公室编,201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即墨古城望族文化丛书·即墨杨氏》介绍,到2013年杨氏族人续修《即墨杨氏祖谱》时为止,即墨杨氏分布于山东、辽宁、河北、黑龙江四省部分都市和60多个村庄,人口达4490余户,近2万人。


明朝居民按民籍、军籍等编制户籍。编在军籍的民户平时屯田或农耕,随时应证入伍从军。中央朝廷设都督府,地方设都指挥使司(都司),在府、县(州)置卫,通过千户所、百户所及总旗等编制统辖全国的军籍。在各类户籍中,军籍的数量仅次于民籍,是输出科举人才的一个重要群体,有不少杰出人物出身于这个群体。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募兵制的兴起,卫所和军籍制度日渐废弛,以至名存实亡,然而从未明令废止。即墨杨氏在明代编于军籍,归属辽东的铁岭卫,在军伍有缺额时要出人(可携家属)前往从军。即墨杨氏军籍直到清初还在,族人参加科举填写履历要加以注明,直到17世纪后期十二世杨玠时因得到县吏允准,才改军籍为民籍。


二世祖杨明善,是即墨杨氏北支的共祖,后嗣经杨伯友、杨贵……,世代相传,主要繁衍生息于林哥庄,以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为主,文教滞后,读书人很少,参加科举取得功名的人更少。直到第十一世杨大震之时才有较大改变。杨大震,尊称卓如公,杨玠编撰《即墨杨氏家乘·家传·卓如公》记述:


公善读书,早补博士弟子优等,得食饩(按:考取廪生享有廪膳补贴)。会岁贡停,遂不补。忠厚诚悫,老而弥笃。林哥庄乃吾家发祥祖居,然数世以来,大宗(按:指二世祖明善)之后无显者,即文义亦多不深究。公以老儒教授里中六七十年,年九十余犹不释书卷,勉后生以学,族人化之,多业儒。联翩泮壁,北支之人,书香焕发自公始。


正是由于有杨大震这样安于在村中办私塾教书育人的祖辈族人,林哥庄文教得以振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为止,林哥庄相继出了很多属于秀才系列的庠生、禀生、增生、附生以及岁贡、太学生等优秀人才,其中除少数受任到各地州县担任教谕或应聘在各级衙门担当辅政办事的吏员之外,多在地方教书,为发展林哥庄和即墨城乡文化教育做出很大贡献。


杨氏北支也包括外迁河北东光县等地的族人。四世杨贵之孙、五世杨聚之子杨通在明代永乐、洪熙年间(1403~1425年)迁居河北东光县杨家庄。子杨杲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官至浙江处州府同知。杨氏北支还出过一名武科进士、二名武科举人。不过,这三位是已从林哥庄外迁的杨氏后人。


二世祖杨均道,是即墨杨氏南支的共祖。子杨德玉(约1375~1453),以孝义著称,年轻时替代年老的堂伯杨孝虎前往辽东铁岭卫从军,走前留幼子在家侍母,自己携妻子毅然前往。年老思亲,将长子、第四子留在铁岭卫,与第三子应募加入饲养外国贡马之伍,得以入关回乡省亲,老死于即墨城中之家。他的第二子杨荣(1392~1476)自幼在家护侍祖母,明宣德四年(已酉,1429)以岁贡授任安徽宣城县主簿,尊称宣城公。长子杨泽(1435~1511),明成化四年(戊子,1468)以岁贡授任河北武邑知县,尊称武邑公。


从杨泽之后,直到到清朝乾隆中期约四百年间,通过科举,即墨杨氏南支族群前后十三代出过十二名文科举人、四名进士;在仕宦方面出过一名知府(杨士鉴)、一名通判(杨良臣),还有十名县令。


六世太原公杨良臣(1462~1529),杨泽长子,字舜卿,号南庄,明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初任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令,迁任潞州黎城县令。赶上从明嘉靖元年至七年(1522~1528)于潞州青羊里(原属潞城县辖,现为平顺县)爆发的以陈卿(?~1528)为首,因“仇官借罪杀人”和反抗明朝暴政的农民起义。在开始阶段,杨良臣不顾官微言轻,出于避免进兵强剿杀害无辜的仁义之心,力主招抚,“以苏冤抑事”(引自《即墨杨氏家乘·奏疏》),遂单骑入山劝说招抚。因功,得到嘉靖皇帝“忠勤可嘉”的褒奖,随之升任太原府通判。然而在为邀功而坚持“剿杀”的地方官吏督导之下,陈卿起义最后还是被残酷镇压。杨良臣年六十六死于任所,有《南庄遗诗》传世。


七世沛公杨盐(1523~1601),字尔贡,号炼庵,杨良臣第三子,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先后出任山西吉州学正、江苏沛县令,晚年在即墨城南建祠堂承桂堂,有《味道楼集》传世。


十世孝义公杨遇吉(1613~1680),字晋生,云和公杨兆鲲长子。在明末清初,即墨一度遭土匪围困。杨遇吉率数人乘骑冒险冲出重围,北上请兵解围,受到邑人称赞。他后与弟连吉、进吉携家迁居于崂山乌衣巷。


十二世杨玠(1677~1717),杨重鼎长子,字承玉,号继斋,别号清溪,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翌年进京殿试为进士,出任江西赣县知县,清廉爱民,振兴文教,多有政绩,因抵制额外拨盐抵帑而伤民,得罪于有司官员,后虽有官员县民出面挽留,仍毅然辞官返乡。在离开县衙的酷暑羁旅期间,着手编撰将杨氏南北两支合编的族谱,将久藏篋中原由从祖父杨铭鼎(字恭先)所著“族谱世表”作为一卷,另将杨氏邱墓与祭法、家传、内传与外传、家法与家训、勅书与奏疏、艺文内外等篇等编为八卷,统称《即墨杨氏家乘》(后人将此析出单行)。此外他尚撰有《清溪文集》《即墨考》等。


十二世杨瑛、杨璇、杨琬等人也为杨氏杰出人才。杨瑛,以贡生授任山东曹县训导,后升任江西会昌知县。杨璇,清雍正四年(1725)举人。杨琬(1674~1720),字仲玉,杨和鼎次子,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年仅四十七逝世。教子有方,长子杨士鉴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吏部掌印给事中,后出任浙江温州府、贵州思州府知府。次子杨士钥为举人,出任湖南武陵建平县知县。三子杨士鏻考中进士,授福建南靖县知县。杨琬之孙多为秀才。杨士鉊,杨瑸之子,杨琬之侄,清乾隆六年(1741)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西祈县、介休县的知县。


18世纪中叶即墨杨氏在十四、十五世之后开始从极盛走向沉寂乃至衰落,在科举中虽不乏属于秀才系列的廪生、增生、附生和贡生、太学生等,然而中举者极少,自然有机会仕进者更少。


综观即墨杨氏历代虽未出过朝廷重臣或封疆大吏,只是通过科举取得秀才、举人和进士功名的族人多出任府县长官、属员等中下级官员,然而他们秉持民族优秀传统和杨氏祖传敦厚诚信家风,在奔走南北为官理政亲民过程中,多以清正、廉洁、爱民、勤政著称,所到之处致力兴利除害,为发展在任地方的经济、文教作出很多贡献。他们的政绩多以循吏之令名载于当地和即墨的县志,为后人所敬仰。


即墨杨氏的家风远承中华民族优良人文和道德传统,如果借用十二世杨玠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订族谱叙言》所说:


吾先人以孝友著于后,以忠勤显于国,以文章道义重于乡党,贻于子孙。


杨玠在编撰《即墨杨氏家乘》时,据自己的从先祖那里听闻的训诲,特在第四卷设“家法、家训”一章。他认为体现杨氏祖传家法、家训的道德理念是:


父父慈矣,子子孝矣,兄兄友矣,弟弟恭矣,夫夫正矣,妇妇顺矣。慈孝友恭正顺,舜、文之道,不能外此。


孝于亲,忠于君,友于兄弟,义于乡党,立志希圣贤,学文追古昔。此其大者,可以师百世。


在所引述历代先祖训词中有诸如:“居官尽职,只宜图报,不可望报”;“节用是守成良方”;“居己宜谦和”;“自振之法,惟在读书”;“作官为名宦乡贤,为以清白为第一义”;“端正是立身之本,长厚是处世之本”;“贫乃士之常,宁饥而死,不可作不仁不义之事”……


孝于父母先祖,以友好、信义对待兄弟、朋友、同仁;读书致知,好学不倦,端正谦和;爱于民,忠于国(古代君代表国),为官则尽职尽责,廉洁奉公,旨在以卓越的道德节操处世为人,以学问功名和业绩而求得乡亲尊重,为后世子孙留下美名和良好影响。这实际蕴含了仁义礼智信,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民族传统美德。


由即墨杨氏族人叔侄参与编写的《即墨古城望族文化丛书·即墨杨氏》的“家族概述”中说,即墨杨氏所以能与即墨其他大姓周、郭、蓝、黄并列为即墨五姓望族,主要由于如下原因:


弘扬和传承孝友忠信的家风、赢得乡邻称颂;以科举出仕,为官清廉,青史留名;以诗书继世,文人辈出,著述颇丰,为繁荣即墨地方文化作出贡献;和睦相邻,扶危救贫,受到邑人敬仰;杨氏与即墨望族的联姻和结交。


这是根据丰富而翔实的即墨杨氏历代族人的事迹和文字记载概括出来的,贴切而准确,笔者同意这些看法。


即墨杨氏以仁义孝友持家,也有写诗著文的继世传统。自15世纪明朝中期五世祖杨泽之后,历世都有以熟读经书、擅长文章考取功名的族人。他们博学多才,不仅熟读经史,还爱好赏析古今诗词歌赋,在平日处世接物、勤政尽职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余暇,还注释经典、阐释义理,撰文记事明理,也常写诗明志、写景抒情;以诗文会友,或用诗文、训铭来训导子弟,故累世有不少著述传世。


十二世杨玠在所编《即墨杨氏家乘》第六卷“艺文内篇”中收录杨氏不同体裁的文章13篇,赞、诗94首。1936年即墨杨氏承桂堂族人主持《续修即墨杨氏家乘》时,将搜集到的文、赋36篇,诗753首收录进去,编为二册,置于杨玠原编《即墨杨氏家乘》二册之后。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杨氏家族中有著述的20余人,各种著述32种61卷。原收藏于南京图书馆、这次影印出版的即墨杨氏第十八世杨孝敏编录《杨氏诗文集》手抄本,收有篇幅长短有异的诗文集33种。2018年编写出版的《即墨古城望族文化丛书·即墨杨氏》的“著述”中,列出包括诗集、文集、经史注解的目录等达44种。可惜其中有的著述早已佚失。


在即墨杨氏历代诸祖中,除著有单篇诗文之外,也先后有诗集、文集传世,虽历经沧桑散失不少,但遗留至今的仍有相当的数量。清同治二年(1863)由杨孝敏所编《杨氏诗文集》,收录的诗集有:七世沛公杨盐《味道楼集》、八世次傅公杨任大《月溪草》、九世云和公杨兆鲲《澹斋集》、见素公杨嘉祜《叩瓦缶集》、十世文敬公杨还吉《山巷草》《倡和草》《处处草》《雲门草》《遥怜吟》《红线草》、汇征公杨连吉《悠然庐集》、十一世葵卿公杨万里《向日轩草》、健斋公杨铭鼎《健斋随笔》《豫章遊草》《浮橘斋集》《悬车草》《不悬草》、十三世殿声公杨士銮《华东诗稿》、思州公杨士鉴《华峰草》、建平祖杨士鈅《山人瓢》、南靖公杨士鏻《南溪草》、立诚公杨士钰《韫辉诗草》、邻鹤公杨士钫《笯凤集》《遊山草》、十四世阳谷公杨中淇《文漪诗草》、菊轩公杨中浩《山海居》、苓圃公杨中永《山房草》、十五世豫村公杨方柽《海上生稿》、訏亭公杨方奕《历年窗草》、巨庵公杨方木《东遊草》等。文集收录的有:杨盐《味道楼集》、杨兆鲲《澹斋文集》、十二世会昌公杨瑛《敦彝堂文稿》、赣县公杨玠《清溪文集》、杨士鏻《南溪遗文》、杨中淇《文漪文稿》等。


杨孝敏编录《杨氏诗文集》的正编八卷,前四卷收录杨氏诗稿,后四卷收录的是文稿,后附“外篇”,收录了与杨氏诸祖有交往的即墨和外地的名宦友朋的诗文,体裁有记、序、书信、传记、祭文、墓志铭等。杨孝敏是杨琬下第六世,生平不详。诗稿第四卷由杨琬下四世孙杨可岱抄录。从诗文抄录采用刻版格式来看,也许是准备用来交付书坊雕刻的底本,不知什么原因最后辗转流落收藏于南京图书馆。


早在2005年经山东省政府特批立项,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负责实施编印的《山东文献集成》,计划搜集具有学术价值的山东先贤遗著稿本、钞本、稀见刻本1000种,分四辑出版影印出版,每辑五十册。继2006年第一辑出版之后,第二辑在2008年出版,收录收入山东先贤遗著350种。在第四十二册,收有原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的未署辑者的清代钞本《即墨杨氏诗文稿》,包括诗集一卷、文集一卷。经与杨孝敏编录《杨氏诗文集》比较,篇幅要少得多。因此可以说,杨孝敏编录《杨氏诗文集》是现存收录即墨杨氏诗文最多者。

 

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

《即墨杨氏诗文集》发行仪式


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四个自信”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做到自信才能立志,才能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奉献。所谓文化自信,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要有自信,反对怀疑、贬低和抹杀民族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二是反对崇洋媚外,要大力推进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适应时代不断从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血液。青岛市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发展迅速,生气勃勃,面貌焕然一新。近年即墨区在青岛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带动下,在推进社会主义各项现代化建设,在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笔者作为即墨杨氏后人,感到由衷高兴。


从历史追溯,古老的即墨原为青岛之根。青岛有不少居民的祖籍在即墨,要寻根祭祖就要回到即墨城乡。即墨区政府为满足青岛和各地人民对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追求,结合即墨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的条件,积极开发人文历史资源,以大手笔实施古城复建工程,迄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重视对即墨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近年由即墨史志办公室出面组织编写班子,对即墨古代“周黄蓝杨郭”五大世家的起源、世系、门风、文化、遗迹等进行考察、梳理,撰写出版了介绍即墨五大望族的《即墨古城望族文化丛书》五册。

 

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

《即墨杨氏诗文集》


2017年9月,笔者收到曾参与2013年重修《即墨杨氏族谱》的族弟杨为国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告诉我在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同治年间族人杨孝敏编的《杨氏诗文集》手抄本,说要复制全本很难,问我能否想办法将全书复制,以便参考并准备今后修订《杨氏家乘》时将所缺诗文补入。笔者虽想起南京图书馆馆长是好友徐小跃教授,然而当时没有表示能否办到。


徐小跃教授,南京大学哲学博士,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主任,自2010年出任南京图书馆馆长,是成绩卓著的宗教学研究和教育学者。我们相识已久,情谊深厚。笔者经过考虑之后便给他打电话,问能否帮助复制《杨氏诗文集》。他听后,当即表示理解并愿意玉成此事。几天后,南京图书馆有位女士受徐馆长委托与我联系,迅速将复制好的电子版《杨氏诗文集》传给我。笔者当时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当我从复制件看到《杨氏诗文集》虽为手抄本却保存完好的时候,忽然想到能否影印出版,以完成当年先祖未能实现的宿愿。


近年即墨在复建古城中,笔者承蒙区领导的信任,几次应请回去参与谘询或参加一些活动,结识了主持这一工作的宋宗军副区长和其他友朋。宋副区长为人热情豪爽,办事干练。笔者得悉他分管即墨文化方面的工作以后,便不揣冒昧将发现并想影印《杨氏诗文集》的事向他报告,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他表示可报请即墨史志办公室承办。此后,进展顺利,笔者便邀集即墨博物馆陈海波馆长和族弟、侄杨为国、杨连贤等人组成编委会开展工作。最近得悉,已按计划完成录目、校审、编排等工作,可以交付工厂影印,争取在明年清明前出版。

 

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即墨杨氏诗文集》盛世影印面世代序

杨氏诗文作品


笔者相信,《杨氏诗文集》和其他即墨宗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出版、相关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丰富青岛即墨的文化生活乃至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有积极意义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新起步和发展之后,长期受到冷落的社会学得以恢复和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和全国性的社会学学会、各地重点大学也相继成立社会学系或研究机构。在开始阶段着重调查研究社会各种现实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进入本世纪以后,有很多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致力考察研究地方著名家族与文化、宗族和祭祀、宗教与文学、地方代表人物等课题,陆续发表不少专著和文章。笔者看到,其中也有对山东、即墨望族的研究著作。偶尔在网上看到,2018年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冯晓宁同学在周潇教授指导下撰写了七万多字的硕士论文《明清时期即墨杨氏家族研究》,阅读之后感到相当全面系统。他的文章在结尾处说:


即墨杨氏,文化成就斐然,家风家学昭然,宗族建设俨然。这样的一个名门望族、仕宦世家,对丰富即墨文化乃至整个山东地区文化都有裨益,其家族文化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征,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而研究文化家族的意义正在于此。


这个观点是依据他在论文中引证的大量资料以及从不同角度所作的考察论证而得出的,应当说是很中肯公允的。对此,笔者是同意的。


相信即墨《杨氏诗文集》等文献和介绍即墨乡土人文的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不仅为考察研究青岛即墨宗族历史和文化的学者提供新的参考资料,也为居住全国各地祖籍在即墨的乡亲了解先祖情况以及对此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方便。


在即墨杨氏先祖杨孝敏编录《杨氏诗文集》即将影印面世之际,欣喜之余,谨写以上文字表示祝贺并以为代序;同时借此机会向给予指导帮助的区领导,辛苦参与编纂的友朋和族弟侄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8年12月15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研究员


 
 
 

 
按分类浏览
焦点聚焦 (0) 企业新闻 (0) 农业副业 (0) 食品行业 (0)
通用机械 (0) 建筑建材 (0) 创业故事 (0) 商务服务 (0)
辽宁 (1416) 沈阳 (518) 大连 (2446) 县市 (433)
国内 (10894) 国际 (967) 财经 (668) 房产 (1409)
科技 (283) 军事 (191) 娱乐 (379) 体育 (401)
汽车 (998) 生活 (656) 农业 (254) 健康 (515)
时尚 (71) 家居 (80) 旅游 (363) 女人 (111)
美食 (126) 消费 (130) 社会 (419) 文化 (239)
教育 (316) 公益 (108)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